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请您轻点“关注”,这样既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永利策略,又能让您感受到不同的参与体验,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!
文稿 | 以宁
编辑 | 酒馆茶色
1978年6月,伟大的文学家、现代诗歌的奠基人郭沫若先生与世长辞。令人意外的是,在邓小平同志读完郭沫若的悼词后,他立即批示永利策略,将其中对于郭沫若的评价“伟大”一词更改为“卓越”。这一细微的改动在当时广受文学界的关注与认同。那么,邓小平为何要对郭沫若的悼词做出这样的批示呢?让我们通过回顾郭沫若的一生,找出背后的原因。
展开剩余81%郭沫若于1892年出生在四川,父亲郭朝沛是当地颇具声望的人物,忠诚正直、勤奋能干,他的才智和努力为郭家积累了大量财富,使得家境逐渐富裕。郭沫若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,年纪最小,出生时,郭朝沛已凭借多年努力,拥有了自己的园林与商铺。虽然生于动荡年代,郭沫若却可以算得上是含着“金汤匙”出生的。然而,富足的家境和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宠爱,却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郭沫若性格上的缺陷,令他缺少了父亲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,这也为他后来人生中的一些波折埋下了伏笔。
郭沫若五岁时便开始在“绥山山馆”读书,而从他咿呀学语起,母亲杜幺贞便开始教导他文化知识。尽管杜幺贞自己由于家境变故未能有机会正式接受教育,但她凭借自己出色的悟性,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知识,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郭沫若。正是在母亲的熏陶下,郭沫若从三岁开始就接受唐诗宋词的熏陶,其中有一首诗——“淡淡长江水,悠悠远客情。落花相与恨,到地亦无声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特别是儿歌“翩翩少年郎,骑马上学堂,先生嫌我小,肚内有文章。”,这首儿歌深深激发了他求学的兴趣和热情。正是杜幺贞母亲对文化的重视和对郭沫若的悉心培养,使得郭沫若从小便对知识充满渴望,成为他日后文学成就的坚实基础。
然而,尽管家中重视教育,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为郭沫若塑造一个独立坚韧的品格。1906年春,14岁的郭沫若离开了家中的私塾,进入乐山县高等小学求学,并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家庭教育的积累,从一开始就成绩优异。在这所学校,郭沫若第一次接触到民主思想,并逐渐萌发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思考。然而永利策略,正是这个思想的启蒙,给郭沫若带来了麻烦。仅仅一年后,他因公开反对教师的专制行为,要求学生享有更多权利而被学校开除。在家人的帮助下,他最终重新回到学校,但不久后,他又因参与罢课运动被再次开除。
此后,郭沫若辗转进入成都的四川官立高等中学。在这里,他继续接触到了林琴南等人的译著小说,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。然而,郭沫若在学校里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引导,继续参与各种民主运动,最终在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,回到家乡组织民团,参与革命活动。尽管郭沫若在思想上有所进步,但他在家庭的保护下,从未真正独立应对过生活中的种种挑战,依赖性较强的性格令他缺乏独立性和坚韧的品质。
1914年,在家人的建议下,郭沫若赴日本留学,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海外求学生活。在东京的预科学习中,郭沫若努力刻苦,顺利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,并最终进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。在留学期间,他接触到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,特别是歌德的作品对他的影响深远。此外,郭沫若在日本期间不仅沉浸于文学创作,也深怀爱国热情,早在1926年,他便结识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中国革命领袖,并积极参与到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,担当宣传工作。由于勇于揭露蒋介石的反动面目,他成为了蒋介石的眼中钉,并在八一南昌起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和个人选择逐渐显现出复杂性。虽然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,但在个人生活和政治信仰上,郭沫若多次表现出缺乏坚定的信念和自私的性格。他的感情生活复杂且不负责任,曾与多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,并且在日本期间屡次出入风月场所,这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。此外,在政治上,他也屡次摇摆不定,早期加入共产党,但在1937年,为了避免困境,他又主动脱党,向蒋介石低头,甚至写下颂扬蒋的文章《蒋委员长会见记》,为自己争取特权。
新中国成立后,郭沫若再次尝试融入党内,尽管曾多次要求恢复党籍,但由于他与党组织的关系疏远,他直到1958年才重新成为共产党员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,郭沫若又迅速调整立场,公开支持江青和“四人帮”,并为其辩护。
郭沫若的这一生,充满了光辉与争议。他无疑为中国的文学、历史和考古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但他个人的性格缺陷、政治上的摇摆不定和感情上的不负责任,使得他一生饱受争议。正是基于这些复杂的因素,邓小平同志对郭沫若悼词的修改,可能正是基于郭沫若的政治立场和个人行事风格的原因。
郭沫若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和历史的贡献不可否认,但他的“伟大”形象似乎不能完全与其复杂的个人品行和政治经历相匹配,这也许是邓小平同志为何在悼词中将“伟大”改为“卓越”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