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岁的大一新生小陈日升策略,在军训的酷暑中误将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当作普通劳累,直到学校体检时才震惊地发现自己感染了HIV病毒
这事儿听起来像电影情节,却真实发生在2025年的四川自贡
小陈是个刚踏入大学的普通少年,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却因为一次网络交友,人生彻底转向
那是2025年6月,暑假前夕,小陈通过一个流行的社交平台认识了位网友
两人聊得投缘,很快就约了见面
晚上一起喝了点酒,气氛微醺,事情就发生了——无保护的性行为
小陈后来回忆说,当时根本没想太多,只觉得青春就该放肆一把,谁料到这瞬间的冲动会带来终身的代价
事后没多久,他开始出现低热、浑身酸痛,正值军训高峰期,每天累得趴下,他自然以为这是训练过度的正常反应
展开剩余84%“我还跟室友开玩笑,说军训真不是人干的,累得跟狗一样。”
小陈苦笑着告诉我,眼神里满是悔恨
他没去医院,硬扛着,直到9月学校组织集体体检,结果出来:HIV抗体阳性
那一刻,他整个人都懵了,世界仿佛塌了下来
现在,小陈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三个月,病毒载量大幅下降,医生说他能正常完成学业,但心理的阴影却难以消散
他常常独自在宿舍发呆,回想那个夜晚:如果当时用了安全套,如果没喝酒,如果……但人生没有如果
他的故事不是孤例
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15~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达3010例,其中84.7%通过男男同性性接触感染,86.8%借助网络社交平台交友
这些数字冷冰冰的,背后却是无数个像小陈一样的年轻人,在无知和冲动中付出代价
为什么青年学生成了艾滋病的重灾区?
我觉得,partly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压力的交织
很多孩子高中时只顾读书,对性知识一知半解,进了大学,突然获得自由,就容易通过网络探索关系,却忘了风险
小陈说,他以前总觉得艾滋离自己很远,学校讲座也听过,但都没往心里去
“总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日升策略,轮不到我。”
这种侥幸心理,太普遍了
2024年12月,国务院印发的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,居民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90%以上,并针对青年学生加强干预
可现实是,知识到了,行动却没跟上
更让人忧心的是,检测隐私问题成了拦路虎
2025年3月,多地高校爆出艾滋病检测结果泄露的争议,部分学生因为担心被歧视,拒绝主动检测
小陈的室友告诉我,他们宿舍有人私下说:“万一查出来,全校都知道了,还怎么混?”
这种恐惧不是空穴来风
疾控部门虽然强调要加强保密性,但执行起来总有漏洞
我记得一个云南案例:2024年,一名21岁大四男生,双性恋,大学期间和4-5名男性发生无保护行为,确诊前还误以为“男男性行为不用安全套”,结果感染了都没及时知道
这暴露的不仅是知识盲区,更是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stigma——大家不敢谈,不敢问,直到出事
技术上的进步,比如暴露前预防用药(PrEP),本该是救星,却因为认知度低,没能发挥太大作用
2025年6月,国家卫健委在高校试点推广PrEP,每日一粒药就能降低90%感染风险,可很多学生连听都没听过
小陈的主治医生透露,他们医院推广时,响应者寥寥,“年轻人觉得吃药麻烦,或者羞于询问。”
反观国外,美国加州某大学2023年就有案例:一名男生通过交友软件结识感染者,无保护性行为后,当地卫生部门用暴露后预防(PEP)及时阻断,避免了他发展为艾滋病
这种对比,让人感慨——我们不是没有工具,而是工具没送到需要的人手里
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指出,青年学生感染呈现“低龄化、隐蔽化”特征,建议性教育纳入中学必修课,并在高校设匿名检测点
这观点我举双手赞成
性教育不该是禁忌,而是lifesaver
想想小陈的故事,如果他中学时就学过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,或者了解网络交友的风险,或许能避免这场悲剧
UNAIDS的2025年报告也强调,要通过“检测-治疗-预防”的闭环来降低传播,尤其关注男男性行为者
但光有报告不够,得落地才行
回过头看小陈的日常,那些微小细节更令人心碎
他喜欢打篮球,军训时还梦想着加入校队,现在却每天得定时吃药,担心副作用和未来恋爱关系
他父母远在农村,至今不敢告诉他们,怕他们承受不住
“有时候半夜醒来,我会哭,觉得对不起爸妈的期望。”
小陈说着,声音哽咽
这种情感负担,比病毒本身更沉重
环境氛围也是——高校宿舍里,大家谈艾色变,很少有人公开讨论,反而加深了孤独感
我个人觉得,艾滋防治不是医疗问题,更是社会问题
我们需要打破沉默,让性教育走进课堂,让检测变得像感冒看病一样平常
政策是好的,但执行得更有温度
比如,高校可以组织匿名讲座,用真实故事打动学生,而不是干巴巴的数据
小陈的案例启示我们:青春可以狂野,但不能无知
每一次点击社交软件,每一次约会,都应该带着awareness
总之,小陈的经历是一个警示钟:网络时代,交友便利也藏着陷阱,青年学生得学会保护自己
通过他的故事,我希望更多人能醒来——别让一时的疏忽,毁了一生的梦想
未来,小陈还要继续治疗,但他已经决定勇敢面对,甚至想参与公益,提醒其他年轻人
或许,这就是黑暗中的一线光:从痛苦中学习,在挫折中成长
让我们携手,让这样的悲剧少一些,再少一些
信源资料
深圳新闻网:《大一新生见网友后感染艾滋,当地疾控提醒》-2025年9月13日
广州广播电视台:《大一新生见网友后感染艾滋,“以为是军训太累了”……》-2025年9月10日
中国政府网: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<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(2024—2030年)> 的通知》-2024年12月11日日升策略
发布于:云南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